从这五方面入手,提升财务分析能力
财务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来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,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,作为一个财务分析新手,总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。我们固然可以按照杜邦分析体系的思路来计算财务指标,依据指标的变动来寻找问题。但这样的财务分析真的是管理层所需要的吗?
想要找到被管理层所需、能够为企业提供价值的财务分析的思路,以此将繁杂琐碎的数据串联起来,可以从解答一下五个“为什么”入手。
01为什么需要财务分析?
财务分析是财务部的日常工作之一,是每个月结账后必须完成的工作,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财务分析呢?又是谁需要我们提供财务分析呢?
为了评估企业整体以及各部门的业绩完成情况、为了查看实际经营结果与预算目标的差异、为了评估项目进度与预期收益、为了考察企业当前的资金运转情况、为了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……这些都可能是需要财务分析的理由。
以上诸多的理由,决定着财务分析所依据的数据范围以及数据来源。评估业绩完成情况需要业绩指标以及按照业绩口径统计的实际数据;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分析需要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;项目分析需要按照项目口径统计的财务数据以及项目预算或预测;资金分析需要企业详细的资金变动情况以及资金需求。为满足不同的需要,财务分析所需的数据会有所差别,数据的来源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的账面数据,还包括其他部门、系统内提供的数据。当基础数据出现错误或是无法获得想要的数据,财务分析也就无法进行。
同时,需要财务分析的理由不同,也会导致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存在差异。面对不同的使用者,提供的财务分析在内容和详尽程度上会有所区别,一方面是出于数据安全以及保密的考虑,使用者的职级越高,能够看到的内容也就越多;另一方面,越高层级的人所需要的财务分析报告越全面,对于细节的关注也就越少,例如给总经理提供的客户数据可能只需要收入排名前十的客户,而给事业部负责人的数据,需要包括事业部内排名前二十至五十的客户。
所以,财务分析需要“对症下药”,依据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分析的内容,根据内容来考虑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作为基础,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分析具有价值。
02为什么财务数据会出现变动?
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数据的变动进行分析,筛选大额、异常、违法数据逻辑的变动来探寻产生变动的原因,从中找出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。财务数据展示的是经营结果,数据的变动是一个信号,我们需要以结果中传递出的信号为线索,反向在业务过程中寻找导致变动的原因。
例如应收账款余额出现大幅上涨,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,这是业务产生的结果。应收账款是基于客户合作形成的,那么客户合作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,也就是收入是否出现大幅增长?客户信用政策是否发生变化?重要客户的财务状况是否出现问题?客户回款需要销售部门进行催款,销售人员是否及时完成了这部分工作?客户回款可能需要我方先提供发票,那么销售人员是否及时提交了开票申请?如果出现开票延迟,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?是财务部门工作处理不及时,还是由于其他原因?应收账款形成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问题,导致应收账款余额发生变动,需要逐步进行排查,寻找根本原因。
由此可见,在进行财务分析时,不能只关注财务数据以及财务指标变动这个结果,结果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业务事实形成的,无法再改变;应该将重心放在对业务过程的分析,特别是对业务过程中关键指标的分析,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当前业务情况,捕捉到隐藏的经营问题。
03为什么财务分析总是浮于表面?
刚开始负责财务分析工作的人,总会遇到这种问题,就是感觉自己的财务分析虽然内容很多很全面,但却没办法进一步深入,导致分析浮于表面,无法对业务发展以及决策提供帮助。
首先需要明确财务数据具有局限性,这种局限体现在数据的滞后、易被扭曲或人为操纵、只提现经营结果、不易被非财务人员理解等方面。如果只依据财务数据,计算各种财务指标并分析指标变动,那么财务分析就变成了财务部的自说自话,自然浮于表面。
想要深入进行分析,就需要突破财务视角的局限,结合非财务数据来进行财务角度的经营分析。例如营销费用提高,需要考虑企业是否制定营销计划?计划是否出现调整?不同营销渠道的费用分配是否发生变化?评价不同渠道的营销效果,是否带来了预期收入?营销方式是否有调整?是否增加了固定成本比例?各渠道的投放规则是否发生变化导致投入增加?营销人员数量是否增加?薪资结构是否有调整?营销费用是否超出预算额度,或是超额使用当前额度?是否需要追加预算?这些问题更多是围绕企业的营销行为提出的,视角也从财务转到了业务层面,问题的答案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背后的经营情况,把握企业经营面临的关键问题。
以财务数据为起点,结合非财务数据来突破财务层面,将分析穿透到业务层,能够有效提升财务分析的深度。
04为什么总感觉财务分析缺少了重点?
财务分析的内容会涵盖很多方面,盈利分析、预算与实际差异分析、资金分析、成本费用分析、各类专项分析、项目分析等,哪部分才是分析的重点呢?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发现问题,那么分析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,更重要的是评估问题不解决将会对未来产生多大影响,以及怎样解决问题,这两部分才是财务分析的重点。
评估当前问题对未来产生的影响,即是需要进行财务预测。财务预测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展示问题的影响大小和影响范围,更加便于管理层了解问题的严重性。例如企业想要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,停止部分不盈利的业务,空闲出来的资源要怎样进行调配?是否要进行资源盘点?业务停止导致的裁员会增加多少人力成本?部分业务停止是否会导致其他业务分摊的固定成本增加?具体会对每项业务产生多大的影响?停止的业务是否与企业业务关联,是否会影响其他业务的开展?预算需要怎样调整?调整后全年的盈利情况是否会好转?如果管理层没有明确的计划,那么财务预测可以需要按照不同的方案呈现多种结果,辅助管理层决策。
财务分析发现问题,同时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。由于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几个部门甚至企业全员协同合作,所以解决方案更多是从财务专业角度提出的建议。例如大客户流失会导致收入出现较大缺口,资金流入减少会加重企业的固定成本负担,这个问题具体需要销售部门解决,财务可以预测客户流失出现的连锁反应会产生怎样的财务结果,考虑在没办法填补收入缺口的情况下,哪些成本费用具有削减的空间,是否能够通过业务结构调整等方式来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。
综上所述,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固然重要,但财务预测和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才是财务分析能够提供价值的内容,是必不可少的部分。
05为什么财务分析报告提交后无人关注?
财务分析报告通常是提交给企业的管理者,其中部分内容会共享给对应工作的负责人。将报告发送出去后,使用者可能并不会查阅报告内容,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财务工作的积极性。
为什么不关注财务分析报告,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来寻找答案。
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是使用者不需要的。管理者目前最担心的是企业资金的运转,报告中却只展示了收入利润的情况;各部门负责人想要知道当前预算额度还剩多少,报告中却没有分部门进行统计;项目负责人想要基于项目统计的财务数据,但财务没有进行项目分析。忽视使用者的需求而自顾自提供财务觉得“必须”要有的内容,这样的财务分析报告自然无人关注。
财务分析报告缺少对重点内容的提炼。管理者大部分都没时间完整阅读报告的全部内容,但又没办法快速掌握其中的信息,这时会选择直接向财务负责人询问关心的问题,对于报告也就不再关注。所以需要在报告首页对内容进行提炼,除去简要体现企业当前收入利润情况,还需要展示管理者最为关心的、出现异常变动的部分,力求管理者能够通过阅读此页内容来快速了解信息。
财务分析报告内容不易理解。报告的使用者基本都是非财务人员,而报告中涵盖大量财务专业内容,对于非财务人员来说可能很难理解。可以通过图表、表格加上直白的文字说明来提高可读性。
解决以上五个“为什么”,只是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要求。想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,就需要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向自己提问。能够问出问题,说明对于分析工作有基本的思考,随着问题越来越多、越来越深入,思考问题的视角也会由财务逐渐转到业务方向。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就意味着财务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,积累形成自身独有的经验,助力职业发展。
来源:漫谈财管
重要声明:
本栏目的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,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请及时向高顿继续教育反馈,
本文系作者授权高顿继续教育发表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